培训项目

学员案例

最新资讯

关于唯典

陕西小吃--周至饦饦面

发布时间:2018-05-05 17:14

周至县是西安西南方向的一个县,原名盩厔县,盩厔是周旋、折旋之意的假借字,曲折之意是它的引申义。唐李吉甫《元和郡县志》说:“山曲曰盩,水曲曰厔,因以县名”。盩厔(周至)县名沿用2000余年,是陕西省最悠久的县名之一。1964年国务院颁布的《简化汉字总表·附表》规定,改为周至县。

在周至,手擀面、臊子面、扯面、榛子面、坨坨面,凡是你能想到的面,几乎家家都会做。毫不夸张的说,周至人人是做手擀软面的高手。

周至人好吃面,由此也催生出了许多有名的面馆,如“浆水面馆”、“周至味道”、“四季面馆”、“翠峰坨坨”等许多以面食为主的小吃面馆。而来自西安唯典陕西小吃培训中心的小编,每次去周至必去吃一大碗坨坨面。

周至翠峰饦饦由来已久,相传李世民做唐王时每到此处都要吃上一碗。翠峰饦饦以“筋、光、薄、辣、香”五字特色享誉三秦,它的两大要素是汤和面。汤的首要佐料是翠峰乡地产的辣子和醋烹制而成的,还有底菜和漂花菜,选用红萝卜、蒜苗、黄花、黑木耳、鲜豆腐,取红、黄、绿、黑、白之五色。

饦饦面非擀非切,它状若饺子皮儿,中心薄四周厚,盛在碗里像莲花,吃起来滑腻爽口,有嚼头。

自古有“手里撕着薄闪闪,下在锅里莲花转,捞在碗里似银盘、吃在肚里喜洋洋”之说。

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坨坨面,那可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相传,当年刘秀从洛阳逃亡至陕西关中,饥饿难忍,疲惫不堪,路遇一户农家,即上前讨食,农家女子见其饿得稀荒,便急忙将准备擀的面,用手扯片下锅,刘秀吃后赞不绝口,登基后寻访,赐名:坨坨。

坨坨在周至当地几乎家家会做,以前物质匮乏,坨坨常用做妇女生娃后的补养,配上野菜苜蓿、葱花、红油、芝麻等作料,色香味俱佳,营养耐饥。翠峰饦饦因周至翠峰盛产优质小麦而负盛名,“薄、筋、光、辣、香”,可汤、可干、可沾水,吃起来那绝对面香十足,回味无穷。

周至饦饦面和面与扯面和面相同,不同的是坨坨面要放在水里撕,经过水洗,面筋道而又柔韧,口感极佳,不伤胃。过去一直有坨坨面大补的说法,身体虚弱或有病,黎明时分吃一碗坨坨面,即可痊愈。估计这主要是因为困难年代对于营养不良以及饥饿虚脱的人才管用。

关于周至饦饦面的故事还有以下一则:

相传古代,眉坞青化地域有一富裕户,家有一聪慧手巧的千金,自小体弱,方圆几里郎中的草药都吃过,唯有土崖坡上大皂角树边张郎中的草药医好了病。

富裕户王老爷,眼看自己女儿年过十八,却无人提亲,心里着急。自小体弱多病,乡邻皆知,怕是难寻一门亲。便与老婆带上香贡,套上牛车,来到三十多里的莲花山观音堂求神,一翻上香上贡后,正要起身出门,从侧门走出一出家人,夫妻二人止步,出家人面若止水,看了两人,语出:“家有弱女自姻缘,不在良地在草边”,说罢挥袖送客。

回来的路上,两人百思不得其解,看一路田间庄稼长得甚好,比路边草好千倍,难不成,女儿的姻缘不是个种庄稼的大户,是个放牛割草的长工了?心情很是沮丧。

回家后女儿察言观色,知父母苦心,但也无法自寻情郎,待在闺中,绣绣针线活。想起母亲每年都要去莲花山上香,自己可否穿上男儿衣服,今年同母亲一起去。起初母亲不答应,后想起僧人的话,也想让女儿碰碰运气,是否能应了那句“家有弱女自姻缘”的话。

传说莲花山很聚仙气,造平安免灾祸,牵姻缘旺子嗣。因此,仙山吸引了十里八乡的香客和小商贩。庙会很热闹,蜿蜒的青石阶两边摆满了各种生活物品,人们以物品交换为方式,满足自己所需。王母握着女儿的手,一同进庙门上香祈求。以往下山回家,都会换些东西回家。

山风习习,一路上总有几缕悠香随风飘来,闻香而望,几个人围在一个年轻的男子面前,说道着,女儿也围过去,只见地面的粗布上摆着根茎状的东西,颜色好几种,还有和菜叶一样的几捆青草药。对于家门不出的姑娘,不认识这些,香是从这些东西发出,很是好奇,定要探寻哪个是香的来源。她伸手去触摸那一块块奇怪的雕琢过的根茎,一一拿到鼻前嗅嗅,身着男装,举止却似女孩儿,这让摆摊的男子心生好感,从没见过如此文柔的男孩儿。男子开口道:“不知伯母和小哥需要那块?”,此刻她红了脸,用手指了一块,男子给她讲解,王母却在一边使劲拉劝女儿回家,而她听的很入神。

眼前的男子,方脸浓眉,肤色稍深,体格健壮。她听着听着,走了神,自己自小多病,身体柔弱,一直以来梦想自己是个体质好的男孩该多好,会减轻父母的担忧,也能继承香火,父母更不会为自己找不下婆家而心急,可自己偏偏是个病多的女儿家。她看似平静而内心波澜起伏,莫名的羡慕让她把一眼的柔情,目不转睛的落在他身上,而此刻眼中的他,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化身。

她手捧古柏根,男子指着古柏的花纹给她仔细讲,与男子四目相视,她害羞的低下了头,她让母亲把带来的绣品取来换。男子觉得绣品自己用不上,所以不要绣品。她却执意用绣品换,她把绣品递给男子,说:“这是我自己秀的,现在你用不上,以后会用上。”无意间手指碰触,她又红了脸,男子见这个文弱的小书生红了脸,索性就同意换了。男子用布包好递给她,她嫩白纤长的手指在布包上格外引人,他好奇的抚了一下她的手,赞叹道:“多么俊秀的男孩子,手都是如此柔美!难怪会绣花!”她惊恐万分,羞涩的赶快接回布包。王母在一旁忙拉着女儿,给男子道别。

她换来的是一块柏树的根,听那男子说的,这柏树的香气养心健身,摆在房间最好,而且柏根有花瘤,是难得的古柏根了!是他随父在秦岭山上采药挖回,自己刻出形的。她做绣活累了的时候总在想,他采药继承父业,肯定也会医病救人,而且手巧、心细如发,把一个古树根都能一刀一刀刻的那么形象……想到此时总会低头嗅香或是抚木浅笑……把记忆里他的神情和话语融进淡雅的清香里……

如此冬去春来,寒暑交替,她依旧闻香思人……父母心急如焚,托媒人,也未找下合适人家。王老爷愁的郁郁寡欢,身体不适。家人找来张郎中,多年不见的张郎中两鬓头发花白,身后一年轻男子眉目清秀背着布袋。来到病榻,张郎中把脉片刻,给年轻男子说了症状,男子拿出麻纸,写了写,递给郎中,郎中满意的笑了。王母奉的茶已凉,喊女儿给救命恩公再沏热茶。

王姑娘得知恩公给父亲医病,早已进房门在一边等着问候,她重新沏茶端给恩公,这才看清了男子,刚才的背影原来真是他。他也很是惊讶,眉目相视间,不语微笑。此时看着眼前手捧茶水的王姑娘,回忆庙会时姑娘看自己的神情,当时只觉得她听的入迷,没想到庙会小哥竟是女儿身,也不知道她为何要扮成男娃,那一件绣品让他记忆犹新,他现在对王姑娘充满了好奇和爱慕。

进门时,王母只顾招呼张郎中,一时没留意看这位男子的脸,见此时的女儿和男子眉目之间的神情,仔细一看,原来是他!忽然想起庙会的情形,莫非他是女儿的有缘人“不在良田在草边?”忙问张郎中,是不是徒弟,有没有媳妇?郎中告知是自己儿子张小郎,20岁,因和自己经常要去山里采药,生活无定时,未能说下媳妇。

送客之后,王母赶紧给王老爷说自己的想法,却被王老爷拒绝。张郎中薄地一块,一年多半日子采药于秦岭太白深山,时常攀爬悬崖绝壁,出没深山密林。他儿子肯定也是继承医术,采药风餐露宿,日后能不让家人担心?王母无语,此事搁置。

此时的王姑娘,自从门口目送男子以后,几日闭门不出,抚着根雕发呆、微笑……母亲的脚步没有触醒她的思绪,看在眼里的王母转身回王老爷房间,把带女儿去庙会上香后,用绣品换得柏树根的事给王老爷说了。王老爷觉得,即使他是女儿的有缘人,但不能论婚嫁,不想让女儿过担惊受怕的日子。

庙会三月一次,王姑娘执意要母亲再带她出去一次,可王老爷不许去,关上大门,坐于门口。姑娘生气,缠着母亲,母亲劝她不要去,把王老爷的担忧说给她。她听了,找父亲说理,未果。王老爷深知闺女心中放不下张郎中儿子,又怕女儿找不到合适郎君,左右为难,更怕女儿身体弱,承受不了普通人家的劳累日子,最后狠下心,不同意去庙会,锁她于家中。

“问世间情为何物,直教人生死相许。”如此以来,她茶饭不思,王母忧心忡忡,在半夜偷出钥匙,打开门,把提前准备好的干粮和几斤炒熟的面粉给女儿,让她去找张家儿子。王姑娘临走用布包上了那块柏树根。

她摸黑直奔张家。听到半夜敲门声,张郎中起身开门,一看是王姑娘,大惊失色,儿子也起身来看,待王姑娘说完事情后,张郎中摇头,不同意。让王姑娘暂住一晚,天亮回家。逃出来的王姑娘不愿回去,与张郎中儿子一同祈求,张郎中仍是忧虑重重,不愿意。凌晨,俩个人只能悄悄离开家。

“打破玉笼飞彩凤,扭开金锁走蛟龙”。两人走了几天,趟过几条小河,来到秦岭一处岩洞,住下来。所带干粮,所剩无几,加之一路喝河水,他好想吃一口带汤的面食。除了出门时带的一个铁盆和小锅外,没有案板,没有擀面杖,没有刀,没有油,这面食怎么做得出来?王姑娘准备先烧点河水喝喝,他就去捡枯树枝。

从小聪慧的王姑娘,拿出面粉和面,即使做不了面食,做个疙瘩汤也行。半个时辰过去了,树枝捡回,火已生,水渐开,只见王姑娘把大面团揪成一个个枣子大小的小面团,在掌心揉成圆团,扔在盛水的盆里。待水开了,她在水里把圆团压扁成小面饼,用手指撑着把小面饼在盆里的水里撕成薄厚均匀的圆片,再丢进开水锅里。一个个小面团被王姑娘灵巧的手,变成了一锅翻滚的圆形面片,快熟时,他把捡树枝摘来的野菜下入锅里,绿白相间,甚是好看。他吃到嘴里,劲道,爽滑,水浸入面团,让面柔而滑,虽无油无醋无辣子,只有一点盐,却让他香到心上去。吃罢,几天走路的困劲全无,抱着王姑娘,问这面叫什么名字,王姑娘也不知道,没灶具,自己胡乱想着做的,他夸好吃,又耐饿,此时王姑娘被抱的脸红了两坨,他笑了,觉得面的形状圆圆的,一坨一坨,像姑娘脸上的红晕,就叫——坨坨面。

后来传说,他们遇到路过山里追打猎物的几个土匪。

空无一值钱物品的岩洞,让土匪很是恼火,无处可躲的王姑娘成了土匪眼中的目标。张小郎好话说尽,把还算值点钱的古柏瘤花根雕给土匪,但土匪不识货,也不听张小郎讲根雕的值钱之处,打定主意夺人所爱。追打猎物,饥肠辘辘,待吃点饭后就实施他们的害人之举。王姑娘很害怕,看着面盆,颤抖的和面,这面怕是没有和好,她按照以往的做法把面醒了好久。土匪饿不可待,张小郎在一边告诉土匪,这面要劲道,还就得醒好面。三伏天气热,土匪跑的满头大汗,随即脱了上衣,坐于洞外吹风等待。

张小郎看到光着膀子的一个土匪肚脐处有葡萄大小的暗红色皮肤,想起父亲给自己讲过的一个行医故事。试探的问其是否是下青化人,小时候得过病么。土匪很是意外,感觉人都会生病,命他把话说完。他继续小心翼翼的给讲了父亲治病的事。

当时的青化,郎中很少,土崖上下青化,人都知道有个张郎中给方圆几里人都看病。传的最远的是,给下青化一家病重的娃用了几种法子,内外兼治治好了“四六风”,由于太严重,只是肚脐上留下了肉红色疤痕,为救这娃,他守着娃五天,亲自给娃喂中药,娃渐渐好转才离开。

讲完,探问土匪听说过么。土匪听罢,便问他是听说的,还是认得张郎中。张小郎告诉土匪,张郎中是自己父亲。土匪豪放的笑了,说那个娃是自己,这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,恩公之子,竟然不认得。说罢,用手指着自己的肚脐给他看。

王姑娘在锅前松了口气,麻利的撕着坨坨面。土匪吃着劲道的坨坨面,吃的很得劲时,不由得问这面怎么做的,韧劲好,还光滑爽口,还没见过面还有这样的独特做法。张小郎把自己和王姑娘离家来此,当初无案无刀无油时才这样做面的经过说了一翻。土匪称赞道好,此面做法简单,还吃了管饱,我们在外有时好长时间找不到吃饭地方,这面值得一吃,耐饿,劲道爽口。

吃完,土匪起身,向两人道谢,临走带走了古柏根雕,说是日后走到青化地界,见到张郎中,以根雕为证,好拜谢张郎中……

土匪拿走古柏根雕,王姑娘很伤心,世间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了,他安慰她:

“古柏香味引彩凤,根雕形美定今生,

祸福旦夕突如来,破财消灾莫与争。

栖居岩洞离家走,独为佳人一片情。

无刀无岸无菜油,玉手纤柔赛刀工。

自创手撕坨坨面,爽滑劲道香腹中。

一朝归家结连理,同献父母喜宴羹。”

从此,他们居于山里,安置好岩洞的里外,他上山采药,维持生计。

后来,两家老人也渐渐消除了心中担忧,四处寻找。终于在几十里外的一条街上有人见过张郎中儿子卖草药。得知消息,王老爷与张郎中一同套上牛车,在那里等了几日,见到了他。

俗话说,宁拆十座庙,不毁一门亲。张郎中儿子与王姑娘回到了久别的青化家中,喜结连理。

从此,坨坨面以其做法的简洁独特美、形状的圆润视觉美、口感的爽滑柔韧美、圆满团圆的寓意美、传说故事的真情美而流传至今,还有人称它为妥妥面,寓意办事稳妥顺利……这则故事是西安唯典小吃培训中心的小编在网上抄的,大家就图个乐吧!